重慶基本形成普職規模大體相當的教育發展格局 全市財政性職業教育投入連續八年保持5%的增速
全市財政性職業教育投入連續八年保持5%的增速;
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中高職、公民辦的生均經費撥款制度,高職生均經費撥款超出國家標準水平,達到1.44萬元;
“十三五”以來,累計向社會輸送畢業生超過110萬人,職業院校年均培訓人數達245萬人次。
……
職業教育是我市教育領域的一大特色和優勢。近年來,重慶市以服務發展為導向、以擴容提質為主線、以政策創新為牽引、以深化改革為驅動,深入開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制度建設試驗區建設,基本形成普職規模大體相當、中高職有機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需求鏈對接的發展格局。
重慶職業教育究竟有何特色?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區縣和院校等。
政策支撐
高職生均經費撥款超出國家標準水平,達到1.44萬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職業教育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目前,我市研究出臺了《重慶市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市級有關部門在校企合作、稅費優惠、資金管理等方面出臺專項政策,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形成“政府主導、多方籌資”的逐年增長經費保障機制,全市財政性職業教育投入連續八年保持5%的增速,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中高職、公民辦的生均經費撥款制度,高職生均經費撥款超出國家標準水平,達到1.44萬元。
擴容提質
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連續12年保持中西部第一
近年來,我市一方面緊密對接重慶“一區兩群”規劃,不斷擴大優質職教資源覆蓋面。統計數據顯示,全市職業院校在校生人數較“十二五”末增加17.8萬人。近5年來,累計向社會輸送畢業生超過110萬人,職業院校年培訓人數達245萬人。
另一方面,我市深入實施“3+4”“五年制”“3+2”分段培養人才試點,構建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同時,積極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職業院校學生雙證獲取率達87%。
我市職業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目前我市有1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數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六。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總成績和金牌總數連續12年保持中西部第一,全國前列。
產教融合
近3年撤銷文秘等96個專業點,新增582個專業點
近年來,我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各大職業院校積極探索“城?;?、資源共享”“園?;?、校企融合”“產教互動、集團發展”“城鄉互動、聯合辦學”等辦學模式,其中“園?;印鞭k學模式被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重點項目。
與此同時,著力于改造傳統專業、拓展新興專業、打造品牌專業,近3年新增云計算、工業機器人、現代服務業等582個專業點,撤銷保險、文秘等96個專業點,全市職業院校專業對接支柱產業率達到86%以上。目前,200余所職業院校與6000多家企業密切合作,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20個,校企共建市級公共實訓基地10個、“雙基地”120個,共建職教園區16個和示范性職教集團20個,有效地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融合。
交流合作
成立職教聯盟9個,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成渝兩地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等,推動毗鄰地區政府和學校聯合成立職教聯盟9個,協同建設職業教育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渝西川南產教融合發展試驗區。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我市通過完善機制、搭建平臺、打造品牌,推出了系列活動。
此外,近年來,我市還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的作用,積極與貴州、云南開展職業教育“渝黔合作”和“渝云合作”,建立城市優質職業學校與貧困區縣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帶動邊遠地區職業教育發展。
同時,加大渝東北、渝東南等農村貧困地區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近16億元財政資金資助職業學校學生,惠及學生超過60萬人。
(記者 匡麗娜)
(稿件原載于2021年05月23日《重慶日報》)